心血管科
腳痛、不時一拐一拐,雖休息後好轉,但再次活動後痛楚又浮現?如果你有以上情況,必須提高警覺,這可能不是一般肌肉或關節疼痛,有機會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血管外科專科彭賢俊醫生說,此症分4 個階段,病情輕微的患者未必有症狀,但當病情惡化至最嚴重程度,患者可能會因為血管閉塞導致潰瘍或壞疽 ,最終可能需要截肢。醫生指出,身上任何血管,均有可能被脂肪斑塊堵塞,包括心臟或腦部,增加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 。
根據衞生署於 2020 年的登記死亡數目顯示,心臟病於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佔香港總死亡人數約13%,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的死亡人數近6成。心臟科專科陳智彬醫生指出:「冠心病雖無法完全根治,但及早發現及接受適當的治療有助控制症狀,亦能減少出現心臟病發等問題 的機會。」
中風可致說話困難及一邊手腳無力等嚴重問題,令生活質素大減。有研究指出,曾中風人士 5 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有近 2 成,腦神經科專科李至南醫生提醒:「患者可透過藥物及改善生活習慣預防再次中風,以免身體進一步受損。」
香港四季分明,明顯的氣溫變化不只影響人體的舒適度更可能影響血壓水平,增加心臟負荷。香港中風學會前會長暨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方榮志醫生表示:「好好控制血壓水平非常重要有助減低患上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
上班族日坐夜坐,出現腳痛時可能會懷疑自己患上坐骨神經痛等問題,但原來可能與血管問題有關。心臟科專科伍諾行醫生提醒:「腳痛亦可因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引起,如未有接受合適治療有機會導致組織壞死及壞疽,有截肢的風險。」
工時長是不少香港人的寫照,調查發現超過35%上班族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 ,工作壓力甚大。心臟科專科陳志遠醫生提醒:「若工作壓力太大,對健康亦有一定影響 。工時長及有工作壓力的人士,相比沒有工作壓力的人,患上冠心病及中風的風險高一至四成不等。」
多做運動身體就必定會健康?其實運動人士亦有機會因冠心病而猝死 !猝死是指第一個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自然或意料之外地死亡 。有研究指出,35歲以上猝死的運動員通常因粥樣硬化引致的冠心病而猝死。心臟科專科陳栢羲醫生解釋:「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氧氣及營養給心臟肌肉 ,當有脂肪物質積聚並沉積在血管時,則可引致動脈粥樣硬化 。」而當血流被嚴重阻塞時,更有機會發生心肌梗塞,即心臟病發,絕對不可小覷「無聲殺手」冠心病!
除了高血糖外,糖尿病患者亦可能有其他高危因素,增加中風風險。衞生署的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每四個65至84歲長者中,便有一個患有糖尿病。年紀越大,患上心房顫動的機會越高,而心房顫動會令血液在心房聚集並形成血栓,增加中風風險 。
近年兩餸飯遍佈各區,在「疫」市下更大受歡迎,惟不少餸菜也是高油、高鹽、高糖,長期進食再加上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或本身患有三高的話,有可能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選擇兩餸飯餸菜有不少注意事項要留意,否則長遠有機會影響心臟健康。部分人首次病發前未必有任何症狀,因而忽略自己可能患病。
年齡大、高血壓、肥胖、患有甲狀腺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家族病史均可增加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 ,患上心房顫動除了可增加中風風險達5倍,更可使患者容易出現心肌梗塞、加重心臟衰竭及患上認知障礙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