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K
關注中風
#腦神經科
中風的醫學名稱為「大腦血管疾病」,因通向腦部的血液供給受阻導致腦細胞缺氧損傷,進而引致身體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死亡。中風亦是本港第四大常見死因,由於對健康影響深遠,因此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1,2
中風的成因1,2
中風主要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 | 因腦血管栓塞引致,常見原因有兩大類:一為腦血管粥樣硬化形成血栓;另一種為心源性,如心臟疾病形成血栓,隨血液流到腦部阻塞腦血管。 |
出血性中風 | 因腦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引致;常見原因有高血壓、腦腫瘤,腦血管疾病等。 |
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均令腦組織缺氧,令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症狀,影響身體機能。
中風的危險因素1,2
以下風險因素會增加中風機會,高危人士應該提高警惕,及早預防:
- 有中風家族史
- 高血壓
- 高膽固醇
- 腦血管疾病
- 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
- 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
中風的症狀1,2
大部份中風前無先兆,當出現下列症狀時,要立即延醫診治:
一側身體麻痺
言語不清
嘴歪眼斜
大小便失禁
部分人在中風前或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 (俗稱「小中風」) 的徵兆,通常只短暫維持數分鐘,其症狀與中風相似。若曾出現小中風的情況,應立即求醫。
中風後及時就診醫治對於拯救生命,減低殘障率及併發症十分重要,謹記「談笑用兵」口訣:2
- 談: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 笑:面部表情不對稱
- 用:一邊手腳麻痺無力
- 兵:盡快致電999求助
中風的檢查和診斷1
醫生除觀察臨床徵狀外, 會安排各種風險因素的檢查, 如血壓、血膽固醇、血糖水平等, 亦會檢查心電圖以排除心肌梗塞同時出現。
其他檢查包括:
電腦掃描 | 協助分辨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
磁力共振掃描 | 可顯示腦組織及血管的情況 |
頸血管超聲波 | 以影像掃描頸血管有否收窄或阻塞 |
顱內超聲波 | 檢查腦血管腔內有否收窄或阻塞 |
中風後康復3
中風後神經組織需要長時間復原,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需要接受長期康復治療。常見的併發症包括吞嚥哽塞、褥瘡、肺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中風的康復過程按著不同的中風程度而有別,一般而言,很多病人經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言語治療的協助,都能夠復原及自我照顧,病情較輕者有機會恢復工作能力;但中風後即使復原進度理想,也需要遵照醫生建議長期觀察,預防再次中風。
預防勝於治療1,3
減慢血管硬化的速度對於預防中風十分重要:
![]() | 建議定期檢測血壓,血糖、血脂水平,有助於盡早發現風險因素 |
![]() | 控制高血壓、高膽固醇:從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入手;若未能有效控制,需按醫生建議治療 |
![]() | 藥物治療:患有慢性疾病或者曾中風的人士需按醫生指示服藥 |
![]() | 改善生活方式:立即戒煙,避免過量飲酒;均衡飲食,定期運動維持適當體重 |
實用資料
病友組織/支援組織
風起航 – 中風家庭支援
網站:https://www.we-rise.hku.hk/
新健社 – 中風患者及家屬互助
網站:http://www.hk-stroke-a.org.hk/
- 中風. 智友站. 醫院管理局. Available from: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29ac1219-3d68-4378-a2bd-09e111da3650. Accessed 08 Dec 2022.
- 關注及預防中風. 衞生署.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october_2021_chin.pdf. Accessed 08 Dec 2022.
- 中風. 衛生防護中心.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90076.html. Accessed 08 Dec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