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腺樣囊性癌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癌症,形成於腺體組織中,常見於唾液腺或頭頸部,也可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雖然病情發展普遍較緩慢,但部分情況下可能具有侵襲性,影響附近淋巴結及沿神經線擴散。腺樣囊性癌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生,在40至60歲人士中較為常見。具體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顯示,基因變異與部份癌症包括腺樣囊性癌的惡化有關連。
腸易激綜合症(簡稱腸易激或 IBS )是十分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影響全球多於10%人口,香港患病率則佔約6.6%。患者的腸道因功能性失調,以致變得紊亂而且容易敏感;同時腸道肌肉蠕動方式的轉變會引致腹痛、腹瀉或便秘。雖然腸易激不會導致腸道組織或結構變化,亦無證據指顯示它會增加患上其他胃腸道疾病的風險(如胰臟炎、胃腸道癌和胃潰瘍等),但卻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別。每年有約一千萬宗新增的認知障礙症,即每三秒便有一宗新增個案,當中接近七成患者屬阿茲海默症。較為常見的是偶發性阿茲海默症,通常在65歲後出現;而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則主要因遺傳而引發,甚至可早於40歲開始出現。
柏金遜症是與年齡增長有關的腦部退化疾病,隨著時間推移,症狀的嚴重程度會持續上升。全球有超過一千萬人與柏金遜症共存,平均的發病年齡為60歲,但仍有約4%的患者在50歲之前發病。
耳水不平衡(美尼爾氏症)是一種內耳疾病,其特徵是出現天旋地轉般的頭暈(眩暈)、聽力減損及耳鳴。耳水不平衡發作多數是突如其來的。病發時,病人可能會覺得整個屋子都在轉動。耳水不平衡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發作時,患者幾乎會沒法繼續工作或影響睡眠,嚴重更可能導致永久性失聰。
血壓是當心臟收縮推動血液流動時對動脈壁的壓力。正常情況下,血壓水平會隨著人體運動、靜止或不同的活動而有所波動。根據衞生署20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資料,15至84歲人士在身體檢查時發現患有高血壓的比率為29.5%。其中15至24歲的患病率為4.9%,65至84歲的患病率則為57.4%,高血壓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明顯上升。
骨關節炎屬於慢性的退化性疾病,多見於50歲或以上較年長的人士,是關節炎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約每7至8名50歲以上的女性中便有一名患有膝關節炎。隨著人口老化,預計退化性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將會持續上升。一些關節容易反覆受創傷的人士(例如運動員),提早患上骨關節炎的機會亦會相應提高。
宮內膜異位症可視為慢性疾病,其易於復發的特性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質素。子宮內膜異位症較常發生於卵巢、輸卵管及盆骨組織等,有10%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會受到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嚴重可導致不育。嚴重的患者亦可能沒有感到痛楚,因此沒有症狀的20至25%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情更容易被忽略。
陰道炎是指陰道受感染或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炎症,任何年齡階段的女性都有機會患上陰道炎。 陰道炎成因:正常情況下,少量念珠菌存在陰道中並且維持菌群平衡的狀態。當菌群平衡狀態被破壞,念珠菌過度生長,引致感染。 陰道炎症狀:陰道分泌物呈白色黏稠乳酪狀,外陰異常痕癢,灼痛或紅腫。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的新陳代謝病症。因患者的骨質密度低於正常水平而令骨骼變得脆弱,亦會更容易發生骨折。脊椎、股骨及前臂骨是最為常見的骨折部位。 50歲以上的女性及男性分別有超過30%及20%會出現骨質疏鬆性骨折。當中以股骨骨折後果最為嚴重,可能會導致永久殘疾,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