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高血壓-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下集)
#內分泌及糖尿科
上回簡單介紹過比較常見的內分泌高血壓,即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Primary Aldosteronism)、庫欣氏症 (Cushing’s Syndrome) 和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這三種由腎上腺荷爾蒙異常所產生的疾病,現在我們先聊聊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檢測和治療方法。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為最常見續發性高血壓的原因,它和原發性高血壓在臨床上是很相似,主要症狀只有血壓高,部分患者有血鉀低的情況。由於這病症沒有獨特的表徵,醫生需要特別安排一些荷爾蒙測試才能確定病人是否確診,如血清中的醛固酮 (Aldosterone) 濃度。但是,只是檢查醛固酮是不足夠的,醫生還需要配合血清中腎素 (Renin) 的活性,加上其他進一步的內分泌檢測,如口服鈉鹽負載檢測 (Oral sodium loading test) 和生理食鹽水輸注檢測 (Saline infusion test) ,以及配合腎上腺造影(一般為電腦掃瞄)、甚至是導管檢查(即雙側腎上腺採血),才能確定病因。
兩種高血壓那麼相似,是否所有血壓高的人都要作荷爾蒙測呢?
現時不同國家的學者對於在所有血壓高的人士中篩檢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持有不同看法,但根據美國內分泌學會對以下幾種情況建議進行篩檢:
- 頑固性高血壓的人士(即是使用三種或以上的血壓藥仍未能控制好血壓,或是需要使用四種或以上的血壓藥才能把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 有低血鉀的患者(包括正服用利尿藥)
- 造影上發現有腎上腺腫瘤
- 家族成員有早發性的高血壓或是腦中風(年齡為40歲以下)
- 第一近親患有原發性高醛固酮症
- 血壓高併合睡眠窒息症
做那麼多檢測有用嗎? 不是服用血壓藥控制好血壓便可以?
多個臨床研究和元分析都顯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患者比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在血壓控制相的情況下,他們患上心臟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和左心室肥大) 、腎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都較高,若能及早確診,便可早及早「對癥下藥」。
那麼是甚麼藥呢?其實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患者當中,有三至四成是由於腎上腺單側腺瘤所導致,一般是良性的,只需要將腺瘤切除,血壓高便可改善,甚至根治;而患上心臟血管疾病和腎病的風險也可大大降低。若患者患上雙側增生(若六至七成) ,降血壓藥便要選擇針對性的醛固酮受體阻斷劑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 作治療了。
現在大家對內分泌高血壓的了解有沒有多一些?下回說說庫欣氏症 (Cushing’s Syndrome) 和嗜鉻細胞瘤。
內分泌及糖尿科 黃卓力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