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K
相同畫面夢中重複浮現 患「創傷後遺症」重要線索?
半夜驚醒,發現身處的木屋發生大火,連夜和家人逃離火場。這樣的經歷,不少人也從未幻想過,卻是一名婆婆的童年經歷。失眠、發惡夢、恐慌突襲,從此成為婆婆的日常,即使早已年過六旬,兒孫滿堂,但婆婆卻還未能逃離陰影。精神科專科趙珮瑜醫生指出:「當人遇上威脅生命的重大事件時,無論是親身經歷或目擊,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假如沒有及時治療,後果可以很嚴重。」
創傷後遺症是一種綜合症,常見病徵包括事發畫面重現、發惡夢及腦海出現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患者一般會選擇逃避,例如曾發生車禍的患者,會從此避開發生車禍的地點,甚至恐懼乘車。這類的情緒反應會令患者感到焦慮、不安、容易激動或反應過敏,亦有些患者會出現情緒麻痺的情況,變得冷漠及難以再關心他人。趙醫生表示,創傷後遺症的治療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會給予早期支援,例如情緒輔導,令患者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抒發自己的感受。後期則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如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等抗抑鬱藥物,來幫助患者克服恐懼感。創傷後遺症的治療時間因人而異,以婆婆的個案為例,配合心理及藥物治療大約一年時間後得以康復。
趙醫生表示,即使是遇上相同經歷,不同人士也可能出現不同反應。例如婆婆的家人雖然遇上同一事情,卻並未患上創傷後遺症。因此市民在遇上衝擊性事件或看到相關畫面時,要留意有否出現症狀,以便及早接受治療。若感覺情緒難以抽離,要學習放鬆自己。建立親密社交圈子能減少被孤立的感覺,並有助抒發情緒。趙醫生提醒,某些失眠人士會在睡前喝酒來幫助入睡,但這可能會造成不良習慣,甚至惡化成酗酒。維持穩定作息時間,如固定睡眠、進食時間及培養個人興趣,才能提供足夠精神、體力及動力,讓患者積極面對每一天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