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首頁 醫生的話精神科 子女做功課經常改來改去都不滿意?可能有「完美主義」! – 林潔心醫生 連凱欣醫生

子女做功課經常改來改去都不滿意?可能有「完美主義」! – 林潔心醫生 連凱欣醫生

子女做功課經常改來改去都不滿意?可能有「完美主義」!

精神科專科林潔心醫生(左)及精神科專科連凱欣醫生(右) 表示完美主義的小朋友情緒起伏較大,比起同齡人士更容易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

以為「完美主義」是大人專利?其實並非如此!原來小朋友年紀輕輕就已經有追求完美的傾向。精神科專科連凱欣醫生指出:「完美主義的形成,與先天及後天因素均有關係,甚至有小朋友只是兩歲,已經出現完美主義!」雖然追求完美有助小朋友力求進步,可是同時會為他們帶來壓力。有完美主義的小朋友做事往往因做來做去也不滿意,而需要花費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來完成工作,例如做功課、做手工或畫畫的時候,總是要求盡善盡美,過程中也不容許父母幫忙。當事情發展得未如理想時,小朋友的情緒會容易變得激動,甚至接近崩潰。這令他們懼怕學習新事物,不願意作出嘗試。雖然「完美主義」並非情緒病,但連醫生提醒:「完美主義的小朋友情緒起伏較大,比起同齡人士更容易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

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後天因素如成長背景及教育模式也容易令小朋友成為完美主義者。精神科專科林潔心醫生指出:「小朋友容易把父母的標準,變成自己的標準。假如父母力臻完美,小朋友容易潛移默化,把對自己的要求訂得很高。」父母不妨嘗試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示範給子女看如何挑戰新事物,在學習過程中勇敢面對不完美。父母可避免一開始就專注就問及事情的結果,而應先與子女討論在過程中的感受及學習到什麼。例如當小朋友參加比賽後,可問問他們比賽時的感受如何、預備過程中有甚麼得著,而並非只著緊結果是輸或贏。林醫生表示:「在小朋友成長的過程中,並非需要事事勝出,反而趁年紀小的時候,學習接受失敗並培養抗壓能力,以及多嘗試不同的事物,才有利其發展。若家長只談及事情的結果,反而會令小朋友過分重視輸贏,因懼怕失敗而選擇逃避。」

家長可嘗試以身教配合言教,來讓子女學習接受不完美。例如家長可和小朋友閱讀一些相關的書本或名人傳記,藉著討論故事內容,讓他們代入角色,學習思考解決辦法。例如在«完美的演出»叢書中,主角完美先生也曾經歷過不完美的時刻,但他透過學習「接受不完美」,發現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其實追求完美並非壞事,適量的要求也能成為推動力。只要調整好心態,學習盡力而為及享受過程,自然能擁抱「不完美」,迎接更好的自己。

在«完美的演出»叢書中,主角完美先生也曾經歷過不完美的時刻,但他透過學習「接受不完美」,發現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常見疾病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