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疫境逆境:個人感受分享
「醫生,不得了,要封城禁足!」
當全民強檢和禁足消息傳出後,很多人沒有按已約定的日子,提早湧進我的診所,一下子拿走三、四個月的藥。
「我害怕沒有足夠的藥。」這是很多人的心聲。
焦慮是一個指向未來的情緒,當人感到生命、生活受到威脅和影響時、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沒有信心和安全感時,尤為強烈。
看著每日的疫情,感染數字每日創新高,不少身邊認識的人也相繼染疫。
另一方面,超市、藥房、肉檔卻擠得水洩不通,好像打仗一樣,真是「盲搶炎」。
不少病人來不到覆診,不是染上Omicron新冠病毒,就是緊密接觸者。
其實經過三年的疫情,很多人的生計已經大受影響,更有為數不少的人們丟了工作。待在家中的學童、在家工作的人士,已經被困得既無奈又無助。
本來已經焦慮抑鬱的情緒,若加上任何風吹草動,就如驚弓之鳥,瀕臨崩潰。
香港曾經是一個很繁榮,充滿活力的城市。誰可以想像到新冠疫情把全世界弄得雞犬不寧、風聲鶴唳,各地死亡人數之多,尤如打了一場世界大戰。
「生活是10%你經歷的,加上90%你的回應。」
Dr Dorothy M Neddermeyer
對於面對新冠疫情,除了努力「外防」,還要「內修」:建立強靭的心理質素!
好了,讓我分享一下「如何面對疫境、逆境」。在面對疫境過程中我們可以彼此學習。
- 第一:不要恐慌
恐慌的情緒是可以傳染的,會令大家失去理性。恐慌會令人對所有事情都災難化,令自己大亂陣腳,處理起事情上來失去方寸。我相信對人對己都不會是件好事。恐慌比病毒更具傳染性,恐慌比病毒更恐怖!
尤其當自己或者是家中有人確診,首先要泠靜下來,再評估情況和所需要的幫助。
在焦慮擔心的時候,亦要嘗試把問題弄清楚:是你的關注範圍(area of concern ),還是你的控制範圍(area of control)?理智的人會把精力放在「可以控制的範圍」。譬如,我很擔心全球暖化,我可以做些什麼?有一段時間,我很沮喪,但若果我能把焦點放在「可控制範圍」,那麼我就不買樽裝水、飲料,只選擇用紙盒、木製餐具的外賣等等,能盡自己最大努力,就心安理得了。
- 第二:看看自己在生活上的真實情況
首先要檢查家中有沒有足夠的藥物和食糧,緊記只要足夠就好,不需要瘋狂搶購,因為囤積是既自私又浪費的行為。
其次儘量調節一家人的基本消費,認清「需要」和「想要」,如果財務上壓力能減少一些,對人的精神健康也是十分重要。
- 第三:日常生活中不要停止努力
無論在生活上、工作上,緊記不要停止努力,亦要避免出現心智上的常見陷阱:怨天尤人!因為這對現況無補於事,當中又會產生憤怒和不開心的情緒,傷心又傷身,只會令人免疫系統失調,更容易生病。
「喜樂的心,是治病的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這是完全有科學根據的聖經金句。
在疫境中,可能要長時間做「宅男、宅女」。說實話,能夠「宅」也是一種能力: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懂得跟自己相處,自己做自己的朋友。
不管怎樣,都要振作一下!行動很重要,累身而不累心。我提議可以從幾件特別小的事做起,例如:到公園散步、享受室外的陽光、喝杯手沖咖啡、編織、繪畫、打電話關心朋友、看之前沒有時間看的書、在家做強度間歇訓練、練習瑜伽等。
以我為例,在這段不能上瑜伽館的時候,我每天都在家練習瑜伽,現在我已經可以做到「穩定」的三角頭倒立,在頭倒立時,我還可以把身體曲成直角。所以千萬要珍惜可以「宅」的時光,沉澱一下自己,給自己充電,順道培養一些好習慣。
人是需要生活常規的,可以嘗試每天定時做運動、練練字、學煮新的菜式、減少使用手機屏幕時間、調節作息時間。我知很多人想做「早鳥」,其實可以一步步來的,這些行為若能持續堅持一個多月,就能形成好習慣。到頭來,一個人能否成事,關鍵就是能夠建立好心態,好習慣。
在第五波疫情爆發後,除了工作,我就是「宅」在家。我把所有精神都投入在編寫一本新書上,我一有空就寫,從來沒有這樣專心過。還有,我限制自己追看新聞,每天只看一次,因為現時負面新聞實在太多,看得太多會令人憂慮不安。可以的話,儘量少看一點新聞,這樣人的心情比較平和。我覺得始終要活在當下,跟負面新聞保持一些距離感。
- 第四:就是培養「反脆弱」的能力。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堅強」,這句名言可以是反脆弱的總結。
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反脆弱》,這裏指的反脆弱能力,是在經歷考驗時反而創造了更大的機遇和可能性。反脆弱不只是靭力,而是令事情能從衝擊中受益。當事情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壓力、風險和不確定下,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這就是反脆弱性。
堅強、堅固和堅韌只能讓事物在受到衝擊下保持原狀,反脆弱則能讓事物變得更好。舉個例子:高樓大廈是堅固的,當遇到暴風驟雨時,它們仍能屹立不倒,不受損也不受益。而一片森林在經歷極端天氣的考驗後,將會生長得更加旺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森林具有反脆弱性。
你知道脆弱和反脆弱的區別是什麼嗎?就在於你有沒有可選擇性。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例如:因為疫情,令人改用視像開會,這樣做,能大大減低交通時間和成本,還對環境減排有幫助。而且,視像形式也會令整個會議更有效率,大家減少不必要的說話。
我有時在想,每一件事「存在即合理」,新冠病毒的存在,也許有它的原因,甚至價值。對於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對大自然的敬畏心提高了,至於其他,我還在反思中。
最近有一份關於感染新冠後的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 研究,發現正向的調適策略(positive coping strategies ) 有助提升心理質素和靭力,最關鍵的因素包括:對事情有正面的態度;例如孩子要單獨留院,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説出他的感受,如孤單無助和焦慮等。然後正面地告訴孩子住院的需要,目的是為了治病,正如上學為的是學習一樣。
其他包括:社交朋輩的支援,照顧好自己,還有實事求是地面對和解決問題。研究也指出,過份負面、情緒導向地面對問題,或者極力迴避風險等,都會導致精神健康不良。
最後,要「平常」生活,就要有「平常」心境,要「生」活,就要「心」活。畢竟,人和事一定有順流逆流,儘量不存順逆之分,因為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如花開花落,日出日落,水漲水退。
說到底,在現今這個大環境中,有如驚濤駭浪,人只能當心眼前的一刻,運用當下的力量,站穩住腳,就很不錯了。
「不要為明天憂慮,一日的難處,一日當就夠了」
聖經
精神科專科 苗延琼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