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多端的嗜鉻細胞瘤 – 大多良性但亦可致命
嗜鉻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內分泌腫瘤,每一百萬人口中只有2至8位病人,而在每一千位高血壓病人中,只有約1位病人患有此症。嗜鉻細胞瘤,要眾裡尋它,其實並不容易。再者,嗜鉻細胞瘤的臨床表現多變,而且和很多其他病症相似,素有「偉大的模仿者(great mimic)」之稱。當中的三個典型症狀,分別是心悸、頭痛和冒汗,其實在其他病症中也頗為常見,這也增加了診斷的難度。但隨著造影檢查的普及,現在有近一半嗜鉻細胞瘤是意外發現(即在腎上腺意外瘤[adrenal incidentaloma]檢查中發現出來的),這些患者當中只有出現很少或甚至完全沒有出現症狀,往往要透過特別檢查荷爾蒙才能發現。
應如何斷症?
嗜鉻細胞瘤會分泌大量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令患者血壓及心跳上升。檢查方法便是要量度患者血液或小便中兒茶酚胺或其代謝物的濃度,一般來說,醫生會為患者進行24小時的小便檢查。其實兒茶酚胺並非單一的荷爾蒙,當中包含了腎上腺素(adrenaline)、正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多巴胺(dopamine),兒茶酚胺代謝物包括去甲變腎上腺素(normetanephrine)、甲氧基腎上腺素(metanephrine)、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等,它們各自升幅程度的大小都有不同意思,但若當中一種或多種荷爾蒙指數比正常多於2-4倍或以上,就較大機會有嗜鉻細胞瘤或其「近親」副神經節瘤(paraganglioma)了。
和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庫欣氏症相似,除了荷爾蒙測試外,嗜鉻細胞瘤的診斷一樣需要配合造影檢查,通常為腹部/腎上腺電腦掃描,部分患者要配合一些特別的核子掃描檢查。
雙管齊下 可透過降血壓藥物及手術切除根治
嗜鉻細胞瘤大多為單一良性腫瘤,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一般來說,術後可根治血壓高和其他症狀。不過,患者要在手術前服用特別的血壓藥,即甲型腎上腺素激導性阻斷劑(α-blocker)和乙型腎上腺素激導性阻斷劑(β-blocker),還一定要是先「甲型」、後「乙型」才安全,這不單是控制血壓和心律,還要避免手術途中腫瘤突然大量放出兒茶酚胺而造成血壓不穩定。當然專業的外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也同樣重要啊!
既是良也是惡
儘管嗜鉻細胞瘤大多為良性而又罕見,文獻上有不少案例都指出腫瘤的「行為」可以很「惡」和難以估計,譬如心律不整、心絞痛、心肌梗塞、擴大性心肌病變、急性心臟衰竭、肺水腫、中風、顱內出血都可以是併發症,甚至會突然死亡。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嗜鉻細胞瘤都有一定的轉移性。而隨著基因測試的進步,發現有差不多40%的患者其實是家族性遺傳(尤其是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或副神經節瘤及較年輕發病者),故術後的監察、覆診,以及基因諮詢與檢測,都是大家要注意的。
內分泌及糖尿科 黃卓力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