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乳癌誤解 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
乳癌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有研究顯示每15位女性中,即有一位會患上乳癌。乳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56至57歲,惟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外科專科鄭紫翎醫生表示:「部分人誤以為乳癌與更年期有關連,然而臨床觀察近年有不少40歲以下的女性確診,較年輕的女士亦要多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坊間對乳癌多誤解 定期檢查助及早發現
除了對患病年齡有誤解,部份人誤以為乳癌大多因遺傳引起,因而掉以輕心。鄭醫生指出:「調查顯示,香港85%的乳癌患者亦非家族性遺傳,即使女性沒有一級親緣,即母女或姊妹曾患乳癌,女士亦應從40歲起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造影檢查。」
雖網上傳言薑黃及各種偏方可預防乳癌,惟目前沒有研究證實任何食物可預防乳癌,只能透過及早發現,以提升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增加治療成功的機率及減少對外觀的影響。乳癌患者可與醫生商討,並就個人情況選擇乳房保留手術或全乳切除手術,切除一部分或整個乳房。
治療方案因人而異 輔助治療人人不同
除了手術,輔助治療亦是重要一環,由外科醫生及腫瘤科醫生共同制訂,例如為了清除肉眼難以發現的癌細胞,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都需在術後接受電療。由於乳房位於肺部上方,不少患者擔心電療會引起肺癌。對此,鄭醫生澄清:「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電療會增加患肺癌的機會,副作用如皮膚脫落及紅腫等亦將隨時間消退,一般而言不會帶來長遠副作用。」
抗癌路上沒有既定公式,腫瘤特性及期數等因素亦可影響治療方向。以HER2陽性乳癌為例,早期患者有較大機會可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而即使為中後期的乳癌,亦可先以化療及標靶治療等輔助治療將腫瘤縮小,甚至令其完全消失,以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
腫瘤特性影響復發機會 宜與醫生商討憂慮
部分腫瘤特性有較高的復發風險,患者可於術前抽針檢查,或於手術期間即時化驗時得知。其中,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均無法對三陰性乳癌起效,相對較難治療,復發風險亦較高,患者在治療結束後可能需較頻密的覆診及檢查。
鄭醫生鼓勵患者:「即使為已擴散的乳癌或相對較惡的三陰性乳癌亦不代表無法醫治,一些新的治療方案如免疫治療等亦可助患者控制病情,毋須過於灰心。」如患者對治療副作用或外觀有擔憂,亦可與醫生商討,制訂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外科專科鄭紫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