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流感、肺癌 3個肺部疾病,你需要了解的真相
「咳!咳!咳!」如今正值敏感時期,加上流行性感冒及新冠肺炎肆虐,數下咳聲已令人聞風喪膽 。不過,常見如咳嗽、有痰等下呼吸道症狀,除了有可能是流感,亦有可能是病情較嚴重的肺炎,甚至是肺癌的早期甚或晚期的警號。雖然,對症狀有懷疑最好交由醫生判斷,不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以下將為大家分享三者的症狀和主要分別,讓大家早作防備。
肺炎
肺炎是常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可以經由細菌或病毒感染,甚至因化學性、物理性的物質刺激而令肺部組織出現發炎現象。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
- 社區感染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患者從日常生活環境中感染細菌而引致肺炎。85%的社區型肺炎致病體皆是一些典型的細菌,例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
- 醫院感染肺炎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患者本身在社區沒有感染,但在入院後超過48小時才發生的肺炎。由於醫院感染肺炎常見於免疫力較差的患者,或需依賴插喉、呼吸機輔助呼吸以維生的患者,加上醫院環境可增加患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機會,容易誘發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相比社區感染肺炎更為棘手,更需小心治療。
常見症狀:
– 咳嗽, 可咳出綠色、黃色或帶有血絲的痰
– 發燒、出汗 、發冷
– 呼吸困難
– 胸腔不適,尤其深呼吸或咳嗽時有尖銳或刺痛的感覺
– 全身乏力
– 嚴重時可導致胸腔積液、積膿、呼吸及循環衰竭、敗血症,甚至死亡
流感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於每年一至三月和七、八月較為流行。但隨着口罩令措施放鬆後,四至五月期間還有明顯的病例個案上升趨勢。
雖然流感患者通常會於二至七天內自行痊癒,但免疫力較低的人士或長者一旦染上流感,隨時會演變為嚴重的疾病,如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等併發症,甚至死亡。
常見症狀:
–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
– 喉嚨痛、咳嗽、有痰
– 發燒、出汗、發冷
– 肌肉痛、疲倦和頭痛
肺癌
肺癌和肺炎、流感好像扯不上關係,但曾有病人久咳未癒而求醫,原以爲只是普通流感,怎料確診末期肺癌,可證肺癌這個第一位癌症殺手病徵並不明顯,令人防不勝防!眾所周知,除了吸煙會增加患肺癌風險,基因變異也是引致肺癌的另一主因。大約五成的非小細胞肺癌便是由致癌基因突變所致。例如近年便有不少屬於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即「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變異的肺腺癌,當中患者更以非吸煙的女性居多。
常見症狀:
– 呼吸道症狀:久咳(如持續兩至三星期以上)、咳血、呼吸困難
– 全身性症狀: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 其他症狀: 胸悶、胸痛、聲音嘶啞、吞嚥困難、頸部淋巴結腫大
肺炎、流感和肺癌在症狀上的主要分別
流感: | 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為主。 |
肺炎: | 以下呼吸道感染症狀為主,咳嗽時通常伴有濃痰,常會伴隨發燒症狀。 |
肺癌: | 以乾咳為主,痰或帶血絲,伴隨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全身性症狀。 |
接種疫苗+注重衞生 為抗疫做足準備
要減低患流感風險,最簡單的方法是注射季節性流感疫苗。另外,由肺炎鏈球菌引致的肺炎亦可透過注射疫苗預防。不過,由於肺炎鏈球菌疫苗為細菌抗體,並不能對抗病毒,包括現時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即使如此,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亦能夠減低因免疫系統減弱而誘發的細菌或病毒感染,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除了接種疫苗,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也是對抗傳染病的老生常談。做足以下各點,減低患病風險:
- 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逼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口罩顏色面向外,鐵線向上,配戴時將口罩拉開至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沿著鼻樑兩側按緊鐵線。除下口罩時避免接觸到口罩向外的部分,不可重用。
- 勤洗手,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按潔手技巧7步驟揉擦雙手最少20秒。搓手步驟: 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手腕。
- 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再徹底清潔雙手。
- 避免接觸動物(包括野味)、禽鳥或其糞便。
無論是流感、肺炎甚至肺癌皆需要適時的治療。正所謂病向淺中醫, 一旦發現以上警號,應盡早求醫,切勿胡亂猜度病情。
呼吸系統科專科 黃永政醫生